曾几何时,“改革开放的窗口”,是一个令深圳人无比自豪的概念。30年前,封闭的中国正是从这扇小小的“窗口”观察、体会和融入了世界,并从点、线、面各个层次有秩序敞开了古老中国的胸怀。现在看来,那个起初作为一“点”开放的“窗口”实在是太小了,特别是在东盟自贸区、海峡西岸经济区等概念获得实质性内容,从而标志着中国的大门彻底向世界打开的时候,“改革开放的窗口”作为标本的意义和价值疾速萎缩。当一扇扇大门次第打开,中国与世界之间能够低成本乃至零成本地长驱直入、登堂入室、互通有无时,“窗口”的“去焦点化”实在是顺理成章的结果。
这正是深圳进入而立之年所面对的首要一个风险。然而可惜得很,深圳并无大气象的观察家,为决策层提供足够清醒的定位认识。更多的一些平庸官员,陷于与其他兄弟城市争帽子的无聊游戏中,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”就是其中的一顶帽子,尽管在国家发改委去年所批发的帽子中,深圳这顶帽子的含金量可能是最高的,但是显然,这个帽子仍只是众多帽子中的一顶,无论深圳如何戴法,都难求得改革开放初期的“窗口”那样“一骑绝尘”的效果;在东盟自贸区、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相关框架搭起来后,即便是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”这样的帽子,也已经显得黯然无光了。
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提及上述两个概念,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实在是比其他帽子都重要得多的噱头。想想看,当我们削尖脑袋,终于在众多申请名单中获得“前海保税区”等小范围经济自主权时,一个东盟自贸区,将整个广西纳入众多商品的零关税流通网络中,这种自由度、自主性,目标直指自由市场经济,较之对于深圳还存留着的或大或小的经济管制,不是霄壤之别吗?
所以,当一扇扇大门逐一打开之际,深圳千万不要再迷恋于各种虽然好看、实则束缚的帽子,更不要继续躺在小鼻子、小眼的“窗口”感觉上。因为,无论深圳如何努力,“窗口”毕竟只是“窗口”。我们不要忘记,当所有的大门都打开,甚至当所有的围墙、墙壁都推倒,“窗口”的存在就显得毫无意义了。既然形同鸡胁,何如抛却过去的迷思,使深圳从“改革开放的窗口”华丽变身为“深港自贸区”等诸如此类的定位呢?深圳的决策者们真有必要好好想一想:《珠三纲要》有了,《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》有了,为什么汪洋还要求深圳乘着30而立的年头再向中央要点政策工具?
“大门”都打开了,“窗口”还有用吗?